|
《文化、权力与国家》研究方法浅析
周铨
[摘要] 本文从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了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以下简称《文化、权力与国家》)之特色,认为该论著研究方法特色主要体现在运用文化视角对以往的国家-社会研究框架的超越🏊🏻♀️,运用复线历史观对以往线性历史的修正以及在此基础上将文化横向与历史纵向有机结合。而其不足之处在其权力文化网络分析的“非利益化”倾向🧲🦒。
[关键词] 文化视角;复线史观; 社会史研究方法;非利益化分析
20世纪初期,晚清政府启动了旨在拯救民族危亡既而扩大国家权力的现代化过程。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乡村并未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财富积聚与政权稳定👩👧👧,反而政局动荡🦪、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这一现象引起学界对乡村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1988年出版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在历史与文化视野下展开了对中国华北乡村(1900~1942)社会变迁的分析,由于其研究方法较之前同类研究有较大突破👇🏿🙅,成为当前研究中国乡村社会问题的经典论著。本文拟对《文化、权力与国家》研究方法上的特色与局限作尝试性的分析🖖🏽。
一🎢、文化视角中的国家—社会研究范式
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将社会分成两极,一极是国家,公共的政治领域;另一极是社会,私人社会领域和民间领域。以往讨论国家与社会问题时,基本可分为两类思考的角度👦🏻:第一类是自上而下的分析🧇,从国家制度权力与意识形态(包括儒家的理念在内) 来分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之看成像上下级关系那样的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由于站在国家的立场🧤,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那种无意识的、普普通通的过日子的社会资源就会视而不见;第二类是自下而上的分析⚪️,研究中国的农民社会🙅🏿,将地方社会看成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凝固的传统社会,忽视了国家和乡村的互动🤧。这两类分析都将“国家—社会”的二元模式固化🙏🏿,国家与地方变成了一种对立、静止的关系。
杜赞奇通过提炼“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概念来描述华北乡村中权力结构和社会联系的具体形态。杜赞奇将“权力”理解为“个人、群体和组织通过各种手段以获取他人服从的能力。这些手段包括暴力🐣、强制、说服及继承原有的权威和法统。权力是各种无形的社会关系的合成,权力的各种因素或关系存在与宗教、政治🫳🏿、经济☠️、宗族甚至亲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之中”。【1】p4对以上多元化的权力关系,他将之统称为“权力的文化网络”,其中包括不断相互交错影响作用的等级组织和非正式相互关系网。具体来说包括:①组织体系,如市场、宗教、宗族和水利控制等方面形成的组织😏;②非正式相互关系网,如血缘关系、庇护人与被庇护人、传教者与信徒等关系;③象征规范🕺🏻,如宗教信仰👩🏿🏭、相互感情、亲戚纽带、是非标准等。“文化网络不仅沟通了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而且成为封建国家的政权深入乡村社会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封建国家使自己的权力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 【1】p21。因此𓀜,文化网络成为一个媒介,它不是完全被国家或农村或什么社会利益决定的🦹♂️,不是绝对主义的👨🏻、单一化的🔧,它将帝国政权🧑🏽⚖️、乡绅文化与乡民社会纳入一个共同的框架,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国家和乡村的互动方式及内容。正是通过注意到权力关系存在的文化基础🚵🏽♀️,正是通过文化阐释去理解华北乡村结构中的权力表达👮,国家和社会对立、静止的关系的态势分析就被动态的权力渗透和结构变迁分析所取代🙎🏿♂️👩⚕️,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就在其文化视角下得以化解。
杜赞奇的文化视角是新的文化观并且具有宏观的视野。所谓新的文化观是指揉合了后现代主义和象征人类学的文化观🧑🏻🦽,即权力的文化观🧈,从权力互动的角度来认识文化结构,并由此来探讨“文化”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动过程◀️;所谓宏观的视野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近代变迁作一整体考察。中国农村的宗族🦻、宗教🔧、习俗、交往等内容以及这些内容背后隐含的权力关系,前人研究过且硕果累累,比如杨懋春的中国村庄、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经济网络🦢、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族🙍🏻♀️、杨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