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龚维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核心阅读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要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数字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4️⃣,人类正在加速迈向数字社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作出部署安排,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描绘了未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图景。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手机支付👼🏻、网上挂号、APP打车、在线学习、网络订餐、协同办公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就业形态,推动我国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𓀍🧑🏿🚀。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数字社会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要求🐍。随着大数据在网络空间不断生成、存储、流转和分享,各类资源要素都被整合进入特定的平台和场域,大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不仅绿色环保🙈,而且具有巨大创新功能,有助于加强线上线下联络沟通,推动人、物等跨越地域、空间🤸♂️、边界有效连接,实现万物互联,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资源的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同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网络活动,实现全时共在,使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盼望就业更加灵活充分🌡、住房更加宽敞舒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服务更加方便贴心💎、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就医看病更加便捷有质量、养老服务更加可及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有序。数字社会建设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居民借助数字技术⛳️🤽🏽,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生活用品、获得居家服务,在线学习、视频授课保证大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不停教”,预约挂号、在线诊疗为患者日常就医看病提供了少接触、无接触的途径,等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数字化生活发展的广阔前景🌄,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为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 ”建设,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稳步推进智慧医养👩🏽⚕️、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体👎🏽、智慧安防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总结经验、瞄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有助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要围绕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在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方面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配套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加强智慧法院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网络空间探索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相匹配的孪生城市🤚🏻🫅🏿,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推进城市治理智能化。同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光纤网络🏇🏼、4G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覆盖99.9%以上的行政村,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日趋丰富🆘,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等诸多领域,电子商务在农村不断发展😨,农村数字化治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存在差异🫱🏿,部分行政村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信号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要在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构筑数字化生活新场景。运用数字技术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数字化新场景。一是推进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二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完善城乡网格化治理,积极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新模式。三是建设智能小区,发展数字家庭,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在交通调控管理、环境保护🍫、市容整治、食品安全、治安维稳等诸多方面,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数字社会建设重点任务🫡,需要精心设计✦、狠抓落实、扎实推进👍🏽𓀑,科学谋划数字社会建设行动方案🏑。尊龙凯时娱乐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利用数字技术造福人民群众。要从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出发考虑问题,做好调查研究🚵🏿♀️,找准数字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利用数字技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可及性🚶🏻♂️、便利性、普惠性、时效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数字化应用不断普及🐲,各种APP、小程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服务模式逐渐替代传统服务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要充分考虑和照顾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等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特点,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广大群众共享数字化新生活。
坚持统筹协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既要做好需求调研,兼顾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做好现状调研🧘🏽♀️,摸清家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防止形成数据烟囱🧜🏼♀️、信息孤岛⏭。这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破区域壁垒,推进数据应用一体化,避免各搞一套🧑🎨、自成体系。加大对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
坚持共建共享。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挖掘调动多方面资源投入。政府可以发挥土地、税收、金融等政策优势,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进行组织协调、激活闲置资源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 公共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向数字社会建设投放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发展监管,维护数字社会运行秩序🧑🏼🍳,促进最新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数字社会升级改造🤟🏻,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质量。
坚持安全可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既要确保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也要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做好个人权益保护、加强社会信用维护、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特别是随着各类生物识别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刷脸”“按指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潜在安全风险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数字社会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法治体系🐝,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普法力度👩🏻🦽➡️,严格执法和司法,为数字社会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夯实基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量数字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管理人才🦹🏻♀️🍊。提升全民数字应用素养🤶🏼,加大数字化应用的教育普及力度,提高人们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更好适应职业结构变迁和生活方式变化新要求。
坚持改革创新。数字社会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还是体制问题🌸、观念问题,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变革,也涉及社会组织方式和利益格局调整。这就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放活与管好的关系,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建设中实现治理👩🏼✈️,在善治中提升服务质量⏸;破除利益藩篱🏊🏽,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又防止形成垄断和利益失衡,赋能各类社会组织,平衡不同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既加强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又鼓励和支持地方大胆实践探索,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效结合起来。
(全文详见《新华文摘》2022年第2期或《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2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