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民间宗教研究:回顾与前瞻
赵晓峰
原载:《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农村民间宗教的历史沿革与概念界定问题。接着分别对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农村邪教、天主教、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民间宗教信仰形式在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研究进行了一个综述性的评析🏂🏽,并介绍了当前学界对宗教渗透与反渗透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本文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民间宗教研究展开了一个初步的前瞻性讨论。
关键词⛲️:中国农村 民间宗教 改革开放 基督教 农村邪教
一🐿、中国农村民间宗教的历史沿革与概念界定
历史上的中国社会是否存在民间宗教在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就词源来说📒,宗教是一个舶来品👩👩👧👦,是来自西方的语汇🙎🏿♀️,英文为religion,出自拉丁文的religio。因为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制度性的宗教,所以有无经典、教团组织🏹🚣🏻♂️,就成为判定宗教的重要标准。而中国历史上却无“宗教”的说法🤽🏼♀️,古籍中也只有“宗”与“教”两个单字。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宗”,“尊祖庙也”,指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指教化的意思[1],自然也就被排除出宗教的行列。。正因此,从词源的意义上来说,不具备经典、教团组织的民间信仰
但是,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陈荣捷先生认为,“与其将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分为儒释道三部分,还不如将它分为两个层次来得正确🆙。这两个层次一个是寻常百姓的层次,一个是知识已开者的层次”🦹♂️。陈荣捷把寻常百姓层次的宗教,即民间信仰🙋🏽♂️,称为“民间宗教”📍,从而肯定了民间宗教的存在性[2](C.K.Yang)的看法又深入一步,将中国宗教分为两种,一种是制度性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即有自己的神学体系🐣、仪式、组织且独立于其它世俗社会组织之外的宗教👨🏿★;一种是扩散型的宗教(diffused religion),也就是民间信仰,主要特征为缺乏独立性💇🏻♂️,“其神学、仪式与组织渗透在世俗制度以及社会秩序其它方面的观念和结构中”[3],在指称一种宗教体系时,中国民间宗教包括“(1)神、祖先、鬼的信仰→;(2)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3)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4)世界观(worldviews)和宇宙观(cosmology)的象征体系”[4]。。后来,在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下🪫🫶🏽,王铭铭总结说。杨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