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生产、资本接续与权力介入的实践逻辑
——对东北C市马路劳工生存状态的调查
田毅鹏 张霁雪 陶宇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内容摘要🕛🫰🏼:随着正规劳动力市场吸纳就业能力的日趋有限1️⃣,曾一度被视为“现代的荒蛮”🚵🏽、“城市的污垢”并屡遭取缔和清退的马路劳动力市场却为个人资本处于弱势的庞大的就业大军提够了一个赖以生存的非正规就业空间🤰🏼。对于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劳动力市场,其劳工生存状态及内部运行现状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侧重主体实践的动态过程,在对C市马路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作者看到的是马路劳工对城市边缘空间的生产与超越💃🏿,在这里,为了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演绎着种种独特的生存策略。既有所谓的江湖逻辑成为劳工资本接续的路径依赖,又有群体守望和游击战术成为其在外在权力介入时展开博弈的手段,空间秩序深深地嵌入在不断再生产的互动关系中💪,马路劳工在非规范性中不断前行,演绎着艰难的生存史。
关键词:马路劳工 非正规就业 空间生产 资本接续 权力介入
一、问题的提出
烈日下,在城市马路劳动力市场寻找雇主的劳工们三三两两的沿路边席地而坐🈺,每当一个举止像雇主的人驻足时,都会有一群人围过去,取得有利位置的劳工热情地向雇主推销着自己的手艺💗,没有冲到前面的人则惋惜地回到原来的地方等待下一个雇主的来临💝。忽然间人群中一阵骚动,原来眼尖的人看到了从远处驶来的城管车队……于是大规模的整理行动后马路劳动力市场归于了沉寂,但仅仅几天后,劳工的身影就又会出现在这里,重现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现代化宏大的进程中,上述情形频频发生在城市的路边街头和中心广场。一直以来🍍,这种自发形成的马路劳动力市场被视为“现代的荒蛮”🌖🐯、“城市的污垢”🤱🏿,是相关管理部门“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屡遭取缔与清退🍕。但生存的压力,使得劳工们在马路劳动力市场一次次潮水般来来去去,因此劳工们也开玩笑地称自己为“马路游击队”。而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映入尊龙凯时娱乐眼帘的则是以马路劳工为主体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在这怪异的👨🏻🚀、丛林式的广场空间内艰难的生存史。
正如黄宗智所言,中国需要的是直面真实问题,而不是想象其不存在或必定会很快消失🫅🏿。目前🧙🏼,“非正规经济”就业人员(即没有工作保障,缺少福利和不受国家劳动法保护的劳工)已占今天2.83 亿城镇就业人员总数中的1.68 亿,比正规就业人员要多出一倍半。[①]当前西方学界对非正规就业研究已由消极意义转向积极意义的关注,非正规就业不再是布朗尼👼🏿、查德瓦卡🔆👨🎓、昆德克等学者笔下经济发展的阻碍或者是应当消灭的贫穷代名词🫳🏻,[②]甚至“正规就业的有益补充”这种温和的提法都很少被提起,它已成为同正规就业并驾齐驱、不容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非正式经济。这种转向在威廉姆斯🔦、雅迈达、瑞姆等学者对乌克兰、俄罗斯、秘鲁💩、南非👎、英国等地的长期实证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认为非正规经济在对满足城市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节约资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力和社会资本的生产♝、打破工资刚性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中,科林·威廉姆斯在乌克兰通过对六百户非正规就业个案的面对面访谈,提出应当超越对非正规就业的消极叙事,不应当视其为前资本主义的残余🧴、资本主义应急的副产品或者正规就业的补充,应当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性,综合不同理论🤾🏽,通过实地调查方能透视非正规就业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本质。[③]
国内学者也注意到非正规就业的积极作用。胡鞍钢曾提出非正规就业的前景巨大,是破解就业压力的一剂良方;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