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挑战传统城乡二元对立教育观
李金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过去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已经从宏观上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人口分布的空间和利益格局,其对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尊龙凯时娱乐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践中,围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这一目标🔴,深化城市教育改革🙇🏼,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教育的挑战是改变以户籍人口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形成对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建立流动状态下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即以常住人口为准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最终逐渐放开城乡二元的户籍限制💁,使外来人口成为新市民👊🏿,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此,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包括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担的财政机制、建立跨省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机制、完善流动儿童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改变政府的包揽包办,构建由政府、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家长🏎、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提升外来人员自办打工子弟学校的质量,并通过购买学位🦸🏿♂️、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此外🕺🏼🏌🏼♀️,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举办非营利性公益学校,多渠道、多模式扩大教育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对农村教育而言🔼,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道路意味着尊龙凯时娱乐需要在城乡二元共生和一体化发展的新的文明框架中,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那种认为社会现代化就是消灭农村、取消农村教育的观念是错误和不切实际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农村撤点并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改变盲目撤并学校和追求“学校进城”🙇🏼♀️,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观念🦵🏻,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在教师队伍建设上𓀛,教育部提出重点是“底部攻坚”,即解决好农村最底层的村小和教学点的农村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育的“后撤点并校时代”,更具挑战性的主题是追求有质量的教育⤴️,探索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为此🙏🏽,需要明确农村所需要的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等,建立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质量观💏。农村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升学教育,也不应成为“应试教育”🙇🏻,而应能够满足升学🦹♂️、进城务工和新农村建设等多种需求🙅🏻;它应倡导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的价值🙅🏿♀️,使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区🔂,与农村文化建设👨🏻💼、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同时重视乡土知识和地方文化的培育,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