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时代
——当代中国社会全民焦虑解读与对策
赵 鑫
文章来源于人大复印资料《尊龙凯时AG文摘》2012年第1期
摘自《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焦虑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因此,适当程度的焦虑并不是坏事🫗,往往能够促使人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所谓社会焦虑或抑郁👊🏻,是指当社会中的种种因素在个体中产生的压力🦴、压抑、不满🚝、非理性冲动、担忧等紧张心理上升到整个群体的大多数人都已具有此种心态时,即构成社会焦虑🔟。
根据一些社会调查数据,尽管他们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一定差异,时间跨度也较大😇,不能同时进行比较,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焦虑抑郁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舍弃了那种慢节奏的🍇、物资贫乏的生活⏫🍂,对于快速引起的疲于奔命使人越来越焦躁,人们明显感觉到精神高度紧张、浮躁、不踏实、没有安全感、生活品质下降。在物质生活可以用“丰富”来形容的时候🐐,稍有觉醒的人们也开始审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大量“焦虑”“抑郁”个案的出现,更会加剧人们对焦虑感已是一种普遍性的时代心情的认同。
社会全民焦虑的原因分析
表面的生活事件下面隐藏的是多种焦虑,如对收入差距拉大的焦虑(比如经济状态的变化、负债等),紧张激烈的竞争带来的焦虑(如被解雇🧑🏻🦽、改行等),情感变化带来的焦虑(如夫妻多次吵架👱🏼♂️、好友去世等等),对公共安全和社会快速变迁的焦虑(如社会活动的变化),这些焦虑都有明确的指向。另外,随着步入老龄社会,离退休人员不适应生活🥸,老人会处于孤独失依的境地🧜♀️。同时,今日中国还有许多新的生活事件在侵蚀着大众🧎🏻♀️➡️。比如由于诚信缺乏带来的受骗事件,无论是大到巨额的诈骗、毒奶粉、问题疫苗还是小到打了水的牛肉或是善意的谎言等等🕙。还有高房价带来的购房恐慌。环境污染🎸、微电子技术对身心健康的侵害,新的生活方式(如昼夜颠倒)出现的新兴疾病等各种重大疾病的增多都让人觉得周围充满了危机和不可信任♘。当然随着最近大量天灾的发生,人们又有了生存的焦虑。很多生活事件大多数是尊龙凯时娱乐不能控制的,这就更使个体在周遭环境和整个社会中很难体验到安全感。
个体在这些压力下产生的不安全感🙏🏼,使个体生活质量不高。因此,人们想到寻求各种方法来摆脱这种生存的困境☃️。能够想到的解决办法,如寻求社会支持、自身调节心态等精神类的资助。而在现代社会唯物质至上的过程中,这些精神层面的资助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然不能给人以踏实感🙅🏻。因此,个体采用最多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不断辛勤的工作来对抗这些生活事件给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懈努力的工作方式带来忙碌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个体的疲于奔命及随之而来的生命的无价值感,又会过多的给他们的生活蒙上一层阴郁的乌云。“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曾经作为一句励志语鼓励了几代人的口号竟在二十年的拼搏中把国人带进一个飞速旋转的怪圈中💷。随着人们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人们内心深处的生存焦虑隐藏在一个个疲于奔命的身影之下👰。另外,当整个群体都以“努力工作”来面对焦虑时🍣,即会带来传染性。到大城市生活的外地人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筋疲力尽的高效工作应对方式中👰🏿♂️。
由此分析可见,改革开放释放了全社会被压抑已久的潜在生机与活力🧾🧔🏻,生活的高速运转必然导致人们心理节奏的嬗变。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失衡。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发生了分化🧍,新的利益格局(这都是压力源)让一些人手足无措,产生不确定感👩🏼🦰,个人想通过辛勤的努力,高效率的工作速度来缓解焦虑🧍,结果在在无止境的追求中🏩,个体更加疲惫不堪🈲,使焦虑成为无法挥去的心愁,也变成整个社会的必然⛳️。
针对社会焦虑的解决策略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民众要有巨大的工作动力,同时也应该具有较强的幸福感,而不应该长期处在焦虑状态中。普遍、长期的社会焦虑会渐渐破坏社会和民族的凝聚力,损害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评判机制,因此亟需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首先,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社会的焦虑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缺乏安全感造成的🆑。中国人害怕失业、害怕生病、害怕退休等等👷🏿♀️。可见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稳定功能还没有全效发挥出来。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人的基本生活🧑🏫、增强人的安全感与对未来的信心🙇🏻,从而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能够帮助遭遇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恢复正常生活并
重新投入社会ℹ️。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实践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都能直接减少人的压力源或者使压力变小,降低个体对周遭的不满情绪,最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二,规正市场伦理。今天社会全民焦虑,亦是因为缺乏坚固的市场伦理带来的诚信,以至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几乎人人每天都可能受骗,都为自己的身心安全担忧。市场经济能激励人勤奋,亦存在着另一种激励:诱使人们为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这充分可见市场经济伦理建设仍然十分不完善。这需要健全法律,同时还要有其他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立来巩固市场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三,在心理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引进社工服务🧜🏿🔛。社工是提升个体生存能力的“良药”,是调节社会人群生存状态的“天平”,具有维持社会良性发展的能力。目前全国各地的和谐建设都急需社工的加入👨👨👦。一个泱泱大国缺少社工,在个体面对压力的时候,无疑是少了一个减压器🩰,也给社会的和谐带来更多的冲击👩🏼💼。国家应该在社工���专业教育和职能发挥上采取更多的行动👩🔬,并鼓励民间小型社工社团的成立和运营👩🏽🦳📋,使社工可以进入卫生🚴♀️、教育、劳动、社会保障、心理辅导等广大领域发挥其作用🙅🏼♀️。
最后🚠,提倡精神文明,振兴民族信仰。如果民众没有一个好的信仰体系🧗🏿,即使国家帮助大众解决了上述一切问题,那么他们最终也还是会陷入更深层次的危机。若要根本性的对抗社会焦虑,只做头病医头✖️、脚病医脚的工作,显然是不够的。确立整个社会的信仰🖲,为整个社会打造积极文明的精神气氛,是十分必要的步骤。
上述这个解决方案🛰,在第一层面先解决大众的生存问题🛳,这里指的物质层面,不是指看得见的金钱或者实物,而是那些可以为民众的物质生活带来实际保障的制度和各级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可以让他们在这个社会中享受平等公平诚信的待遇而没有后顾之忧🛰,这一层面基本上需要国家进行干预,而社会工作者在这里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得到这些物质保障的途径🧚♀️,进而提升或复原个体的社会功能。第二个层面是要提高民众的耐挫能力,使人们了解对付心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一层面政府和民间的配合更为重要,需要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更多的介入。第三个层面则需要文化界👩🏿✈️𓀖、教育界及国家媒体舆论导向等共同努力🔶🗡。如果不谨慎对待第三个层面,那么“建设民族信仰”“规范市场伦理”“关注内心世界”等都很可能会成为口号而不具任何实质价值。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