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半城市化到完全城市化
——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城市化行为探究
潘 华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新生代农民工概念被国家正式接受意味着它具有重要政策意义。为此👨🏫👨👨👧👦,在学术界也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或者市民化这一主题上🤸🏼♀️,王春光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大中城市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的状态中,为此,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从半城市化到完全城市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有的学者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城市适应等方面提出来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者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等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但是🧡,综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会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社会结构或者从个体视角以及从社会网络的方面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状态的🦴。这些研究中结构主义的研究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较少注意到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反身性🤦🏻♀️、策略性等行动过程🛎🚶🏻➡️,把新生代农民工看作是一个完全传统人并且必须向城市人转变的思维,在这些研究中也对城市这一概念本身包括具有的多种形式而没有很好的区别,比如;大城市🧑🏼🏫、中型城和小城市在融入成本、融入难度和城市适应难度等都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对具体类型城市融入进行区分性的研究就很难设计出在实践意义上能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从半城市化到完全城市化的城市化现状这一问题🈸。
笔者从2008年7月开始到农村调研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当问到农村中这些中青年群体去哪里了👩🏽?当地农村老人的回答说一部分去大中市城市务工了,还有一大部分县城买房定居了🤜🏿。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经历过农村-县城(小城市)-大中城市往返流动后会选择小城市作为他们的最终完成城市化的归属🪺?在此,我把新生代农民工在经历过大中城市务工经历实践体验后最终返回到他们户籍所在的小城市(县城)来完成城市化的行为称为回流式城市化行为。
回流式城市化是新生代农民工从半城市化到完全城市化可选择的有效路径。经过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大中城市务工的经历体验中不断反思、理性化和合理化自己的城市化策略,从开始一定要到输入地来完成城市化这一想法到最终选择回流式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结构对行为的制约和行为对结构的能动反应🏝,充分体现出结构和主体行动之间的张力,新生代农民工从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利用结构中的规则和资源来完成他们城市化目标的,他们作为城市化主体的能动性如何生成的和利益整合如何成为他们回流式城市化的行动逻辑的💪。
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城市化行为在个体层面上符合他们外出务工到城市融入的行动逻辑规律🚴🏼♀️,也验证了文军提出的他们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到发展理性的进步发展过程。在家庭层面上,回流式城市化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等问题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城市化行为是接替-融入的城市化可行性路径选择,在社会结构变迁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城市化行为还有一个意外结果就是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变迁起到了一很好的切入点功能。通过对县城这一城市的发展就可以很好地连接了农村和大中城市发展的链条,也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内在机制📕🫷🏻。
(作者系上海大学尊龙凯时AG系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