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社会治理可借鉴“水文化”
王世伟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5年03月0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欢迎晚宴上曾提到🛌🏻,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11月9-11日在江南水乡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同样让尊龙凯时娱乐体会到中国的水文化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水利万物”🙎🏻♀️🫦。《老子》中有“水利万物”的思想。如果说信息如水♌️,数据似水🤽🏻♀️,那么在网络空间的海量流动信息和云端汇聚的大数据正在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强劲和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并正在形成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不仅如此🧖🏽♂️,网络社会的来临,还推动着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共存🏄🏻♀️、互连😳、协同与融合🚫🧌,给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军事🧛🏿、外交等带来前所未有的驱动和变革。乌镇之桥、运河之水互联南北、互通东西🪥,“水”滋润着各行各业和亿万公民,成为令人称奇的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新平台和新载体👨🏻✈️。
其次是“平之如水”🍈🙋🏻♀️。中国汉字的“法”在东汉许慎所编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隶属于水部,解释为“刑也。平之如水”。“法”的古文字字体由水❌、廌、去三个部件组成,“水”表示法律面前的平等和公正🦡,“廌”作为古代法庭上的动物在决讼后令触不直,“去”则表示驱除邪恶👨🏿🚀。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和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以及在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所致的贺词中都提出要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这就需要运用中国水文化中“平之如水”的思想,按照网络社会民主平等的治理观,建立起全球网络社会共同治理的新范式,无论大国小国还是强国弱国,都要秉持“平之如水”的法制理念🧙🏼♂️,体现出网络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是“大禹治水”。四千多年前,禹作为黄帝的玄孙,曾担负起治理黄河流域水患的重任,与其父鲧所采取的“水来土挡”的治水策略不同,禹改“堵”为“疏”,以顺乎水性的大智慧👨🏿🎓,通过疏通河道🏊🏿、拓宽峡口等方法🫗,让洪水更快地导之入海,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网络社会的治理与大禹治水有相同之处。信息的巨量跨界流动和跨域渗透🕡,通过“水来土挡”的封堵管理显然是下策,也无法成功🏹;只有顺乎网络社会的自然规律🧗🏻♀️,以互连互通🪪、共享共治的开放心态从容面对数据的洪流,以积极疏导🤷🏿、引导的方式推动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才会事半功倍👏🏽,从而赢得网络社会治理的主动权🍦🕗。
第四是“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荀子·王制》中的话,用来形容网络社会也十分贴切。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既能带来“载舟”的正能量👩🏿🏭,也会引发“覆舟”的负效应🧑🏿🏫。2014年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云计算👩🏽🎓,打造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新措施,让云数据助力创业兴业、便利千家万户。但同时尊龙凯时娱乐要按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一体两翼的双轮驱动观”💆🫰🏽,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共同维护网络的主权安全、数据安全🖕🏽、技术安全和应用安全🍖,让网络社会之“水”真正造福人类并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