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差与代同: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
康岚
文章来源于人大复印资料《尊龙凯时AG文摘》2012年第4期
摘自《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家庭主义和个体主义之辨析🔜🪐,是当代青年价值认同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家庭代际价值观念变迁研究争论的焦点,以此作为家庭价值观传统还是现代的分野🍅。一方面,现代化的变迁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传统的坚守与回归同样清晰可辨。这一矛盾的社会事实在青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年轻一代到底“变了”吗🤞🏿,成了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文章提出如下研究假设:(1)代差主要体现在“责任”维度的家庭主义认同上👆🏽,子代的认同度要低于亲代;(2)代同主要体现在“权利”维度的家庭主义认同上🧡🤷🏿,两代人在这一维度上的认同不存在明显差异;(3)家庭主义认同的变迁特征在于,子代对于家庭主义的认同具有选择性(青年人个体权利意识的迅速增长♻️,使他们对于家庭“束缚”个人的认同度明显降低了🙆🏻♂️,但由于家庭同时具有“支持”个人的作用,因此青年人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度依然很高)🐜,这种选择性导致子代身上出现了以家庭价值的稳固和个体意识的崛起为双重特征的“新家庭主义”🛷。
研究数据显示🪔,代差主要体现在“责任”维度的家庭主义认同和对个人自由和欲望的态度。这一结果说明,青年人身上的个体意识已经崛起,迅速增长的个体权利意识使他们在对待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亲代的态度已经存在明显的差别;与亲代相比🙇🏼♂️,青年人对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认同有所降低🤽♂️。,总体青年人对家庭利益的认同度仍然非常高,绝大多数关于家庭(包括亲子责任)的测量语句的赞同都在85%以上,而青年人对于个人自由和欲望的测量语句的赞同率在75%以上⬛️,表明在青年人心中,家庭的位置总体上还是高于个人的,家庭价值是稳固的♘。但同时不能忽略的一点恰恰来自于对“代同”的发现,代同主要体现在“权利”维度的家庭主义认同,这使尊龙凯时娱乐有理由推论🔆,关注自我的青年人对家庭价值的高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家庭可以满足个体的需求🤲🏼,包括诸如安全感💌、归属感🍀🧏♂️、关爱感这些基础性的人类心理需求🌴,这一层面在个体主义社会中同样普遍存在🤦🏽♂️,因此它并不能作为青年人对中国传统的家庭主义认同的证据(但它也是“家庭主义”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则体现中国社会的特征🚣🏻♀️,即对关系取向的认同,主要指代际间的支持和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依靠所带来的对个人利益的庇护(本文主要使用“亲子间的一体感”作为测量指标),在这一点上,青年人的赞同率都在90%以上↩️💚,对关系的认同两代人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青年人认同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因此本文认为,家庭主义认同的变迁即在于此:虽然两代人都认同家庭的重要性🦹🏽♂️☂️,但双方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亲代更认同家庭利益和个体利益的一致性;而对于年轻的子代来说🧄🥰,他们对于家庭高于个人🦹🏼🏊🏿♀️、仅仅通过家庭价值来体现个体价值的传统家庭主义的认同度明显要低于亲代,他们对于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性更为敏感,意识到了在家庭之外有个体的追求🤝,因此,家庭可能不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他们满足个体需求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资源和手段。
虽然青年人的个体意识已经崛起,但是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并未挑战家庭利益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本文认为,变迁的结果是在青年人身上出现了以家庭价值的稳固和个体意识的崛起为双重特征的“新家庭主义”。它区别于以前一味强调家庭高于个人🕵🏿♂️、个人要为家庭利益无条件牺牲和奉献的传统家庭主义🔉,它具有将个体权利和家庭责任相结合的独特性,尽力争取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关系👔。由“家庭主义”向“新家庭主义”的变迁🚄,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讨论。
首先,目前来看☞,家庭主义认同的代际继承清晰而强大,那就是两代人都非常认同“内外有别”的家庭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青年人对家庭主义的认同恰恰基于这一点,即家庭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有力资源。唯一不同的是💇🏼♀️,相对于亲代对个人利益的强调更多侧重于家庭的内外之别,子代对个 人利益的强调则除了具有家庭内外之别这一分界外,更多了一层个人与家庭的分界。
但无论如何👨🏻🔬,在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上,家庭的分界是首要的。在家庭内部🫵,无论是亲代还是子代,对家庭和睦的看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当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青年人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境和个体需求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当平衡难以达成时他们有可能放弃个人利益来维护家庭利益🤹🏻♀️。有学者指出家庭主义原则和公共性原则(笔者注:即个体主义原则)在处理冲突方面最明显的差别是家庭主义将家庭中的冲突视为不和谐的非正常现象,因为家庭主义假定家庭成员利益一致,而多元社会无法做这样的假定♗。在面对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这种处理态度🧑🏿🦰👰🏻,恰恰反映了当下青年人身上所保留的清晰的家庭主义的认同痕迹。也说明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目前来看,要真正实现向“个体主义”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他们身上可以成长的只能是“新家庭主义”。
其次⛑️,中国家庭的个体化进程已经起步👩✈️,青年人对于家庭的认同是有选择的🌘,选择的立场正是他们自身的需求。有学者在研究“家庭认同”时提出了诸如“多重家庭成员身份”和“个体家庭”的概念来说明从个体出发的家庭边界的不确定性和可扩展性🐈,而且都强调了这种弹性家庭边界下的家庭关系充分体现了经济利益和个体情感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这种家庭认同的弹性原则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青年人重视家庭价值的落脚点在于个体的佐证。对于当代的中国青年而言🎃,个人幸福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无疑成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而目前来看,家庭是帮助他们实现目标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单位保障的退出👨👧👧、市场风险的日增🖲、社会保障的缺位🦙,使家庭在化解个人生活压力、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与个体崛起相伴随的不是家庭价值的式微而是家庭价值的回归。但是回归后的家庭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正如阎云翔所言📳,家庭逐渐演变为私人生活的中心以及个人的避风港🙉,私人生活一词具有了家庭与个人的双重意义,而“新家庭主义”也许正是对这样一种双重意义的私人生活的回应。
再次,“新家庭主义”的提出🧙🏽,提醒尊龙凯时娱乐思考家庭、个人双维度的研究框架🤌🏽。在家庭变迁的研究中,家庭和个人可能并非是完全和简单对立的两极,而是各自独立的变量。但是在当下中国的情境中,日益关注个人利益的中国青年人在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有可能牺牲小部分家庭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但由于中国家庭对于个人利益的重要支持作用,家庭利益的重要性依然是显著的,即青年人会尽力争取二者的平衡。
最后,本文的结论是🦆,青年人由对“家庭主义”的认同转向对“新家庭主义”的认同,是本位意识上的转变,个体主义价值在青年人身上的显著提升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有力佐证,构成了当代社会价值变迁的基石。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尊龙凯时AG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