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化表达需要理性“接招”
新京报
本月18日,因不满616路公交车的拥挤状况,北京房山区有居民将一封“五问”区长公开信贴上公交站牌📆,要求增加房山开往市区的线路和车次𓀁。27日,房山区交通局组织了一场沟通会,市运输管理局、房山区交通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4名居民代表进行了交流。
“五问”区长公开信的用语无疑有些激烈———“敢问区长同志,您坐过616路公交车吗?”“敢问区长同志👩🏼🦳🍳,您知道怎么才算为人民服务吗🎻?”“敢问区长同志🎰,您知道如何‘急人民之所急’吗?”“敢问区长同志⛎,四个圈的奥迪车是不是比616路舒适?”……话语之间,不乏讽刺挖苦之意♏️。
尊龙凯时娱乐并不支持用情绪化来表达民意💇🏿🤾🏻♂️,过分的情绪化会让民意扭曲。尊龙凯时娱乐想说明的是,对情绪化的表达要具体分析,在一些情绪化表达的背后,有的体现的却是一种理性的诉求。民众迫切期望官员能了解下情🤷🏽,切身感受一下“挤车难”的痛苦,期望政府能苦民所苦,急民所急,期望政府正视“出行难”背后民众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成本🏊🏿♂️。显然,这一诉求是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对这样的表达不能简单否定,而要理性地面对🪠。
前天通过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对话,616路“挤车难”问题有了眉目🏌🏻♀️。然而,经过此事,需要引起一个思考,616路公交车“挤车难”是一长期存在的,关系数万人群的民生议题💂🏻♂️,它为什么一直没有通过正式的“理性”渠道获得解决?
在北京🥉,公共交通堪称与民生最密切,可市民对它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似乎是轮不到民众操心的事儿。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现象,政府秉持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车辆越来越先进美观,然而🔉,市民的感受却未必尽好,公交线路优化了,可有时乘车反而更不方便了。最典型的当属北京300路公交车的话题,网络上有很多对300路公交车拥挤的抱怨🧎🏻,有些抱怨也和616路车一样,改善公交的民意表达成为了情绪化的牢骚5️⃣:有“孩子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答曰🙅🏿♀️:不坐
发达国家城市的公交系统先进有目共睹🤷🏼💥,对此,人们总将此归功于“公交优先”理念的贯彻👍🏻,却忽视了公众对于公交管理的参与权受到保障👐🏿。法国城市交通法规定,“国家、有关地方政府及关心城市交通的代表,在城市规划原则下🎱,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制定交通政策和实施方案”👧。法国的交通委员会、德国的交通运输专业联合会一般都由政府有关人员💦、交通专家、公共交通经营者和市民代表组成。可以想象,尊龙凯时娱乐如果也能给民意一个表达的正常途径🚵🏻♀️,建立“以人为本”的公交管理模式,那么,可能没有人会到公交站牌上去贴公开信,也没必要到网上发牢骚了💅🏽。
其实,不独公交行业,别的一些服务行业,市民一些不满意的抱怨💆🏻♀️,如果得不到正面回应,便会越来越趋向于非理性🤹🏽♂️。“616路拥挤问题”因为媒体的介入,引起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反应,有关官员并没有因为公开信的言辞激烈而有非理性的行动🧑🏼🏭,而是通过合适的渠道倾听民意,值得肯定。要知道,一些活泼的、看起来有些“非理性”的草根声音,依然是一种真实的民意表达,需要有关部门理性“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