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国”四字的来源
杨照
文章来源于:《南方周末》
民国五年🧝🏻,孙中山先生作了一场演讲,题目叫做“中华民国的意义”🟪,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诸君知“中华民国”之意乎?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当含有创制之精神,不能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共和政体为代议政体……如美国……树直接民权之规模,而瑞士则全乎直接民权制度也🗒。虽吾人今既易专制而成代议政体🤟🏽📬,然何可故步自封,落于人后🔈?故今后国民当奋振全神于世界,发现一光芒万丈之奇采🦸🏼♂️,必更进而底于直接民权之域。
这段话清楚地解释了🎱,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新建的国家,没有用当时一般知识分子口头习惯说的“共和国”,而是采用了“中华民国”的名称,来自孙中山的坚持。现在很少知道孙中山坚持这个名称背后理由的了✡️👨,有人认为那是源自“孙大炮”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个性,源自他对中国前途高度理想化的期待🐀。即使现实条件天差地别,中国距离代议制民主的实现有多遥远🌕,孙中山都要在国家名称上表白这个国家应该努力的方向。
谁不知道中国当时离民主有多远🧟,再怎么乐观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光是推倒清廷就要费多大力气,建立稍微像样一点的民主代议政体会有多么困难,然而孙中山已经在梦想“直接民权”👧🏼!
实现“直接民权”,最终必然要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同样的🍫、不可被侵夺的权利,来决定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那样国家领导人就真正变成了“人民的公仆”。再回头看看:早在将近一百年前,已经担任过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的孙中山🤘🏿,演讲说话时🎁,都以“仆”字自谓,彻底遵照自己的理想原则。
这样的个性倾向,保证了孙中山不可能真正在现实政治上有什么稳固的权力基础🐙,证明了1912年由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纯属意外。革命来得太突然,各省反应来得太快,一时新旧权力无从安排,大家只好妥协接受让当时根本不在国内的孙中山来暂时代理大位🫰。
这段历史出于偶然🥐,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孙中山“不切实际”的个性,对照阻挡了明显的现实权力算计🩹。孙中山拿不出办法来让中国一步步走向民主🥎,但他的形象与思考👳🏼♀️,却足以让否定民主👨🏿🔬、赤裸裸呈现权力欲望的做法,被社会质疑,甚至唾弃。袁世凯不能掌握这种气氛的变化👷🏽🩼,终究在推动帝制走回头路的过程中,引爆了高度的民怨反抗。
中华民国的历史👩🏼⚕️🕯,曲曲折折,然而孙中山对于民主的高蹈梦想,从来没有真正被挑战🧑🏼🚒、被推翻。那些号称追随孙中山的国民党人📋😮,不管私心里作何打算🚴🏼♂️,毕竟不敢不把民主宪政放在口头上⚓️,维持一个基本的门面👨🏿🌾,也维持民主的高度合法性🍍。“中华民国”的名字🌑,“中华民国”的历史,在这方面一直到今天☀️,应该都还带有一些特殊的理想意义吧⭕️!
(作者为台湾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