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性别平等,远没有真正实现;与此同时🦚,中小学教育中的“弱男生”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已经引起教育界内外的高度重视。这同样是个世界性的现象🦵🏼。由于缺乏研究,对这一现象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最近,关于安徽高考考生“阴盛阳衰”的报道被作为“失实报道”而辟谣☮️🙋♂️。先前报道的女生占85%与事实不符,安徽省今年上线男女考生的比例分别为56.76%🚔、43.24%;录取学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55.71%、44.29%.尽管消息有误,大学校园里女生越来越多却真实无误🔴,这一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首先是越来越多的高考女状元夺人眼球,而且她们逐渐打破学科界限的常规🤏🏼,理科女状元也后来居上🚤🙇🏿♀️,不让须眉。宏观的数据👬🏻,全国普通高校考生中女生的比例,大致以每年0.8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今年约为48%🤵🏼♂️🧑🏿🦰,以这样的速度,再过3年即可超过男生🩻。京津沪等大城市则从1997年起,考生中女生的比例超过男生🔫📸,持续至今🕴🏼。文科院校🚶➡️🔉,尤其是师范、外语、医药类院校✨,早已成为女生的大半边天⁉️💁,一些学校在进行情境会话教学时只能以女生模拟男性♥︎,甚至无法组织男队参加体育比赛。显而易见♙,女生的大量增加,显示的首先是在独生子女背景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机会扩大对性别平等的积极促进。
除此之外,这一现象究竟是否正常、是否应试教育的一个后果🚋🧘🏿?我也曾经有这样的疑虑,后来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发现并没有充分的依据🆖。例如,高中生对考试性别优势的评价,男女生的意见比较均衡🌹,多数认为没有什么区别,认为男生更有优势的比例略多。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女多于男”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1994年世界高等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平均为47%🧑💼,日本为44%🥊、巴西为53%,法国、美国👩🏿🚀、加拿大均为55%,俄罗斯则高达86%👁,如何解释,并不简单。
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复杂性,还体现为性别比后面更多可以辩识的内容。女性在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大致是这样的:在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女生比例均低于男生,只有在中专阶段远远高于男生。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女性的比例都在增加👨🏼🍼,以女博士的增幅为最大,其次是本专科生和硕士生。与大学生总体性别差距缩小的趋势相反,农村学生中的性别差距却在扩大🦣,农村男生的增幅显著大于女生,新增加的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多地为城市女生所获得。而且,女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较多集中在较低层次(专科、高等职业教育等)、较弱的学校和较冷门的学科专业。这一特点同样具有共性: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妇女大量进入高等教育,但却是“和男性不同的高等教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大学中的女生数都超过大学中的女生数。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性别平等,远没有真正实现🤷🏿;与此同时🙆♀️,中小学教育中的“弱男生”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已经引起教育界内外的高度重视🫵🏿。这同样是个世界性的现象,在欧洲和香港的中学,均存在“女强男弱”的情况,虽然原因可能并不相同。许多国家已经正视和研究这一现象🤘🏿,提出“不让男生过早掉队”的教育目标。西方国家的一种解释,认为受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学校中存在着一种ladculture(少男文化),认为体育发达、个性张扬🧑🦯➡️、对学业不甚重视的男孩更酷,而对认真学习的男生较为鄙视,从而影响了男生的学业成就🙋🏻。
总体而言,尊龙凯时娱乐对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十分缺乏研究。回到高考考生“女多于男”的现象🤜🏿,令人奇怪的是🧔🏻♂️,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京津沪等大城市🧎♂️➡️;而且在内蒙古、青海🕵🏼♂️、新疆这3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早就出现了🏌️♂️。1991年新疆高考女生的比例即达50.8%🧏,而当时全国的这一比例仅为36.0%.由于缺乏研究🏇,对这一现象也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杨东平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