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与呈现”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影视人类学专题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
撰稿🪱:庄庄 摄影🧑🏿⚕️:阮立
会议上众多导演带来了各自的影视作品,历时两天的展映与研讨分别由
影视展播以“再现经典”《端午节》怀旧纪念版作为开幕影片✌🏼,这是庄孔韶根据25年前的原始母带重新编辑的成果🧑🏽⚖️🤵🏿♂️。他这次在电影展映的学术场景中𓀂,再次解释电影形式在他的“不浪费的人类学”学理中的位置。庄孔韶认为🤱:看待一个地方社区或是呈现一个区域人群的生活状态,可以有多种的视角和展示手段👨🏽🍳,常见的论文、影视、散文等手段均属于延展“综观”的多样性手法,显然有益于对区域文化特征进行更加全面与立体的呈现🍆。传统端午节常常持续多日,而电影《端午节》只有短短的25分钟🦇🌛。影片中有很多大家熟悉又令人好奇的文化现象,得到细密紧凑的诠释。然而,与会的师生深知《端午节》拍摄场景和中国人类学家林耀华的名著《金翼》,以及庄孔韶教授的学术性续本《银翅》的关系🧑🏼🦱🙏。庄孔韶本人多次强调了影视作品与论文互补的重要性🧑🏻🏭,《端午节》和《金翼》、《银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互补的实践类型📘。如果观众希望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关于种种相关问题及问题的延伸,都可以在
来自云南大学的年轻导演寸炫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带着家族的印记穿梭于云南和顺与缅甸曼德勒之间进行对寸姓家族的寻根,把整个心理认同与情感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完成了题为《我的姓氏我的家》的影片。影片的关注点很多🏇🏼,作者虽然没有人类学背景但影片中却出现了很多人类学感兴趣的内容,如:葬礼仪式🚶♂️,族群认同,亲属关系等等🕢。由于主要的拍摄目的是记录个人的寻根过程,因此,并没有按照学术的规范详实的记录仪式过程,但正如张海老师所讲🙅🏻:“这是一部纯粹属于作者本人电影🎃🧑🏽🦳,片子里面呈现了两个迷失🍞:缅甸华人的身份迷失;作者自己的迷失,像是局外人去进入到宗族,像是逐渐去找到自己的认同感。”这个了解和认同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是作者力图表现的主要内容🪥。
法国的范华先生带来了具有很强的学术目的人类学电影《斗姥朝科》🧻,影片细致完整的记录了正月初三在北京白云观进行的一场道教仪式。影片的目的明确🤰🏿,只是作为道教的科仪资料供学术研究使用,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将影片中全真道士长达一小时的吟唱都翻译成法文👨🌾。在影片之外,范华先生还为本片配有解释性的文本,文本详细介绍了仪式过程中的颂词和历史问题👷🏻♂️👨🏼🌾。值得提及的是范华先生在湖南的多年人类学调研📄,除了关注道教仪式过程拍摄♈️,还出版大部头学术著作⇢,表现了范华先生在道教研究的深厚功底👷🏽♂️。显然🫱🏼,这种对道教仪式过程忠实记录的影片,加上他的学术著作𓀊🐾,显示了人类学家不同凡响的图像与文字互补研究方式。阮云星教授认为,《斗姥朝科》就像米德呼吁的用影像来做记录,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方法❄️。
来自云南大学的张海拍摄的《独龙记》以游记的形式呈现了作者的独龙江之行👩⚖️,2010年伴随国家开发独龙江的建设热潮,独龙江即将告别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即将迎接“文明”与“现代”的眷顾。摄像机与作者一道迎接重返当年《独龙族》拍摄之地,边走边看,试图将扑面而来的体验和感受传递给观众,这是作者与独龙江的第一次邂逅,也是一次难忘的历程。影片中作者带去了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民族志电影《独龙族》为村民们播放🗜,通过访谈村民们的观后感,对《独龙族》的拍摄地点做了一次初步的回访研究。被拍摄的那一代人已经离世了🧔🏿♂️,张海让他们的后代直观地观看老人们故事里的年代和自己民族几十年前的生活和历史。当代的村民对历史的认识会和拍摄者的认识会有所不同,这个回访研究也为经典影片《独龙族》补充了主位的研究视角和历时性的比较研究视角。
郝跃骏执导的《蘑菇房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具体事件,引人深思。“蘑菇房”是云南元阳县哈尼族用茅草建盖的一种非常好看的民居建筑🖖,它在茫茫云海和壮丽的梯田中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哀牢山美丽的文化资源一个不可���割的组成部分。于是🩰🦑,包括“蘑菇房”在内的这一自然文化景观成为当地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当地哈尼族山民✍🏼,也就是这些房子的主人,并不认为这些用茅草建盖的草屋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他们只希望同城里人一样能住上使用现代建筑材料🕊:砖、水泥🧐、石棉瓦建盖的“水泥房”。这是十多年来哈尼人的一个理想,也是当地村民们一个新的时髦⛹🏻♂️。这天🎲,镇上的一个工作小组来到了村里🔰,动员村民们在已建好的水泥屋顶上加盖茅草。于是,围绕要不要拆除旧的草房,建盖新的水泥房,开始了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本片既表达了正处于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的观点,也表达了当地政府以及游客们的观点,对怎样保护传统与民族发展的关系问题🤮,用镜头进行了呈现和诠释。
此次电影展映研讨会以刘湘晨导演的力作《献牲》作为闭幕影片,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人类学纪录片,细腻的美学思考和流畅的镜头语言,较为完整的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搬迁、婚礼👨🏻🍼、古尔邦节等一系列影像。布伦口位于帕米尔高原著名的公格尔峰下🧖🏿♂️,溪谷是布伦口山地一带一个仅有五户人家的阿寅勒(牧村)🫸🏿,最早带着全家迁居于此的匹勒穆胡力·波洛希老爷爷今年已是91岁的高龄,公格尔大型水电站的修建将使他家和众乡邻都面临搬迁的命运🚶♀️➡️,公格尔山地柯尔克孜人延续了十数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方式也将面临彻底的改变👍🏿,孙女的婚礼和这一年的古尔邦节都让他觉得有与往年不同的意蕴。随着季风的到来,羊群开始由秋牧场转往冬牧场👦,溪谷被每天拉矿石过往的大卡车卷起的浓浓风尘遮蔽👩🏼🎤,渐渐被湮没……影片通过影像的方式抢救了正在变迁的活态文化。
刘湘晨导演主张不拘泥于理论,认为应该回归实践,从最基础的镜头的组接和运用着手,力求科学的电影语言表达⚰️➰,认为电影语言与学术论文撰写的方法一样有自己的规范和表达方式,主张用镜头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拍摄意图。此外👇🏻,刘湘晨导演认为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纪录片拍摄的不可或缺的前期工作,三天的仪式内容的拍摄之前作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拍摄。作为一个专业的纪录片工作者🪪,刘湘晨导演认为审美的要求和人类学的学术诉求不应该有本质上的矛盾。刘湘晨导演娴熟地回答了与会嘉宾的众多问题,迪木拉提院长总结并宣布此次电影展映研讨会胜利闭幕。
本次大会吸纳了多种风格的带有人类学思考的纪录片,希望通过对各种类型的纪录片的观看与讨论,进一步探讨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较之一般的电影展播或学术会议,此次研讨会大大延长了讨论时间💆🏿♀️,与会师生广开言路又深度研讨,台上台下情景交融,收获可谓前所未有。纪录片和人类学电影在本质上不会是对立的🧜🏼♀️,然而,人类学的学科原理如何在摄影作品中呈现,涉及到同纪录片原理的跨学科讨论。应该说,如何找到不同学科的学理交接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科交流与提升的基础。这次题为“田野与呈现”的会议🧘🏼♀️,正是为深化人类学的田野调研水准,探讨影视摄制与编辑的原则、阐发图像与文字的互补性、交流技术运用的限度、揭示民族志表达与电影美学的关系等方面🎢,达到了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学术水平。(庄庄 撰稿;阮立 摄影)